海鲜养在沙漠,新疆海鲜火爆海外
新疆海鲜火爆。
随着日本核污染的释放,人们担心“海鲜自由”的丧失。远在内陆的新疆,因其每年大量生产数千吨海鲜而备受关注,并成功登上热搜。
据当地媒体报道,新疆渔业资源丰富,共有鱼类88种。 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量将达到17.3万吨,位居西北五省第二位。其中,三文鱼最为突出,总产量4554吨,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
如此出色的成绩绝非偶然。今年,仅新疆尼勒克县三文鱼产量就有望达到3000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供应日本等海外市场。
谁曾想,昔日茫茫戈壁滩,竟成了瓜果飘香的“圣地”、海鲜的宝库。甚至一度解决了人们吃海鲜的问题。
01新疆因地制宜的“奇葩”海鲜养殖
新疆出产的海鲜是个“奇怪”的东西。
毕竟按照固有知识,新疆地处内陆,远离大海,还有大片沙漠地区。据了解,中国最大、世界第十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新疆。新疆沙漠面积达到4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近60%。
也正因为如此,一提到新疆,大众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飞沙石、沙荒等词语。
然而,万万没想到,看似“缺水”的新疆,实际上却拥有丰富的淡水、咸水资源,以及多样的湖泊河流。
比如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发源于新疆天山和喀喇昆仑山脉,全长2179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还有伊犁河,同样位于天山脚下,流域面积也达到5.6万平方公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新疆,除了依靠沙土贡献全国一半产量的红枣外,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水产养殖业甚至水稻种植业也被激活。
据政界局介绍,目前,除哈密市、吐鲁番市外,新疆其他12个地州都种植水稻,产量也不低。对比国内水稻平均亩产470公斤,新疆水稻平均亩产已达650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稻米还能维持生命,小鱼却对新疆人民无话可说。
以伊犁河为例。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介绍,伊犁河流域已有40多年的虹鳟养殖历史。当地的养殖经验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优质鲑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育种提供了条件。
其中,以新疆尼勒克县最为突出。利用伊犁河上游优势,现已形成大中型水库三处。水温常年保持在8℃至13℃。水质清澈,水流缓慢。非常适合冷水鱼的生长、养殖和规模化养殖。
再比如,新疆博斯腾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依托水资源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拥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胡公鱼等32种鱼类,以及鱼、虾等多种水产品。青虾、中华绒螯蟹、河蚌。年产量约4000吨。
既然如此,海鲜产自新疆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盐碱水养殖海鲜背后的“高科技”
当然,除了自然资源带来的客观优势外,新疆海鲜产品的规模化实现,其实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拥有盐碱地15亿亩,低洼盐碱水域6.9亿亩。其中,5亿亩是可以利用的盐碱地,可以变成“新耕地”。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日益加大。在此基础上,盐碱地改良为耕地就成了“解药”。据测算,每改良开垦一亿亩盐碱地,可使我国粮棉油增产100亿公斤以上。
基于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推进低洼盐碱地养殖业”的方案,从而正式拉开了盐碱地改革的序幕。
同年,农业部发出《2017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借势推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 2019年《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业”。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新疆率先因地制宜开展海鲜养殖。据了解,就在农业部推动的同年,新疆十四团天鹅湖湿地开始尝试在盐碱水中养殖海鲜。
然而,由于内陆湖泊的盐度低于海水,许多“迁徙”的海鲜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很快就会因水土不服而死亡。
在此基础上,宁波大学科研团队采用“逐步降低盐度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时,宁大水产大学的一位医生对在盐碱水中养殖海鲜感兴趣,但结果可想而知:他实验中的200株青蟹苗全部死亡。
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团队想出了逐步降低盐度的方法,即通过在运输过程中不断降低溶液浓度,使苗木在运输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并实现生存,进而成功实现从起点海水转移到终点内陆盐碱水的目的。
成果显着。经过不断尝试,这支宁达团队不仅成功将蟹苗运至盐碱水中并成活,而且通过不断选拔成活率高的“种子选手”,使蟹苗成活率大幅提高。速度。
之后,在这项技术专利的支持下,宁大大学研发出了盐碱青蟹,还培育了南美白虾、美国红鱼、大黄鱼等近十种盐碱海鲜品种。
这些产品不仅口感与沿海地区的产品相当,而且对水质的适应性也稍好一些。
据华商套略介绍,宁大大学研发了一套“盐碱育苗方法论”,即通过检测水浓度和水成分,为育苗提供最适合育苗、成活率最高的苗木。盐碱水。
如天鹅湖与宁大大学合作,引进适合该水域养殖的青蟹、白虾,实现了养殖业的丰收。
海鲜在盐碱水中生存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新疆海鲜大量生产的背后,却是新疆人民“打造人工湖”的努力。
据了解,新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的1/3。其中自然不乏可以利用的盐碱地。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红旗农场为例。这里的盐碱水的pH值一般在8以上,其成分与海水相似。
以此为基础,在这里因地制宜建立了新疆首个盐碱地海鲜养殖基地,通过调节“海”中的元素,达到适宜的海水矿值。在此基础上,红旗农场成功培育了罗非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龙虾等各类“海鲜”。
如今的新疆已成为塞北的渔乡。
03 结论
日本释放核污染,国民对海鲜更加关注。由此看来,新疆海鲜的突然走红似乎是热度的产物,新疆出产的“新鲜”海鲜受到关注纯属偶然。
但细究起来,如果没有早期海鲜养殖产业的布局和突破,新疆海鲜的热度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据界面新闻报道,当地现拥有新疆天韵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国内虹鳟鱼养殖业务为基础,形成了冷水鱼养殖全产业链。主打盐碱水养殖,已成功试养罗非鱼、鲈鱼、石斑鱼。新疆石狮县水产有限公司,生产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海产品;哈巴河,主要养殖高体蓍草、白斑狗鱼、鲈鱼、鲢鱼、鳙鱼等河道特种冷水鱼类以及常规经济鱼类。县新疆北源春水产经营有限公司等。
此外,据透露,在尼勒克县卡拉苏乡的三文鱼基地,一条鲜鱼从加工、包装到运输的整个过程只需要24小时。
这意味着,海鲜在新疆火爆的背后,是新疆水产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不断提升的结果,这或许隐藏着陆上海鲜养殖新的发展方向。 有业内人士认为,陆上海鲜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的一大发展方向。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的效益和风险可控性。
据此,谁能保证未来瓜果飘香的新疆不会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扛起海鲜消费的大旗呢?
参考:
正确解决方案《沙漠里养海鲜,新疆又干了件大事》
冷玩实验室《起猛了,新疆海鲜开始卖到江浙沪了》
中国经营策略《原来如此!新疆海鲜背后,还有一盘更大的棋》